
对于某些地区来说,由于连年干旱,长期大量取用地下水进行灌溉,现状地下水位已经很深,而土壤透水性较好,汛期也不会产生地表径流,或者是采用喷灌、微灌等X的节水灌溉技术,不产生深层渗漏,不会由于地下水位升高而助长涝、渍和盐碱。这种情况下,除了井灌本身就能起到排水作用外,确实不再需要采用其他类型的农田排水措施。
然而,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甚大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,具有年内和年际雨量分配很不均匀的特点。因此,经常出现丰枯交错和旱、涝交替,历史上就存在着水旱频仍的现象。当前,即使在实施高标准、高效率的节水灌溉后,田间水分已大量减少,但是仍有不少地区,在汛期遭遇较大降雨或暴雨袭击时,仍然会产生多余的地表径流,而又无法加以消耗利用,若不及时排除,并随即降低地下水位,内涝和渍害的威胁依然存在。北方一些引用河水灌区,在我国目前以沿用地面灌溉方式为主体的情况下,即使进行了节水改造,也还有一部分灌溉水从田面渗入地下,补充到地下水中,若不采取X的排水措施,对地下水位加以控制,仍会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过高,而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剧。